孙丽娜生态环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7月,劳模工作室有固定人员7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导师4人,3人为教授,2人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团队平均年龄约40岁,是一支以青年骨干为主的科研队伍。
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孙丽娜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沈阳市劳动模范。多年来,孙丽娜教授始终如一地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身作则,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科研教学一线。2005年获沈阳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称号;2006年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沈阳市高校拔尖人才称号;2010年获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称号和沈阳市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2013年获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2014年获沈阳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先进工作者;2019年获沈阳大学校长特别奖。
工作室自2016年创建以来,瞄准国内外环境科学前沿,结合地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及其仪器测试平台,针对土壤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现状,筛选了土壤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和土壤PAHs、DDTs污染高效降解菌、植物生长促生菌,建立了新型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和植物根际分泌物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发了土壤复合污染化学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技术、堆存污泥无害化、资源化修复技术和石油烃重污染场地原位强化化学氧化技术。
针对露天煤矿、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山等退化生态系统,构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先导植物选育和生境定向诱导为主要手段,建立乔、灌、草型立体植被网络,实现矿山废弃地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重建。



针对受污染水体及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构建河岸缓冲带污染阻控技术、河岸边坡土壤-植物生物稳定技术,以生态恢复与人工诱导/强化技术为主要手段,在污染源与受纳水体之间建立健康河岸植被缓冲带,实现河岸边坡防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阻控。



近五年来,创新工作室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专题项目,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近50%考上中国科学院或985学校的博士生,为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培养环境污染治理高端应用型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