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纯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工作室领衔人由全国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百佳创新能手刘广纯教授担任。工作室成立以来,围绕昆虫系统分类学、寄生物与寄主协同进化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依托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
一、科学研究
工作室在我国率先开展双翅目蚤蝇科的系统分类工作,查清了我国的蚤蝇区系,发现并记录了我国蚤蝇360余种,其中发现160新的蚤蝇物种;在我国重大入侵害虫红火蚁天敌蚤蝇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专著《中国蚤蝇分类》《中文蝴蝶鉴赏》《河流污染生物监测》等著作,并参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昆虫红色目录》等著作13部,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二、科普宣传
刘广纯教授提倡建立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在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大学文化、宣传自然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服务平台。开馆以来观众达20万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00余次,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先后有50余家媒体报道。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沈阳市科普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负责人刘广纯获辽宁省科学普及首席专家称号。
三、社会效益
1.蚤蝇物种鉴定
蚤蝇科昆虫种类多、分布广,许多蚤蝇在农业和卫生领域有重要意义,比如:蛆症异蚤蝇的一些种类是养蜂、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害虫,对其准确鉴定是有效防治的关键。工作室为国内20余家养蜂场、食用菌场提供了蚤蝇鉴定,保障企业正常运行。首次发现我国主要食用菌害虫是泰纳异蚤蝇Megaselia tamilnaduensis,为蚤蝇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工作室还为海关提供了蚤蝇种类确认,以防止检疫昆虫的侵入,保护自然环境。
2.参与全国各保护区的昆虫多样性普查
近年来工作室参与了我国河北、陕西、山西、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四川、重庆、云南、海南、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普查,并负责蚤蝇科、小粪蝇科和鼓翅蝇科分类鉴定及其文章撰写。这一工作为查清我国自然资源本底做出了贡献。


